上周终于平安落地,一切顺利。在第一篇里提到了如何处理信息爆炸这个话题,早晚要写,趁热打铁。
我自己处理信息爆炸的方法是从网上一点点学来的,说“一点点”的意思就是走了很多弯路。目前,我发现最好用的一件利器是打造自己的第二大脑。
<aside> 💡 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,最早我记得好像是出现在印象笔记的slogan,我现在已经不用印象笔记了,但第二大脑这个概念我还是很认可。
</aside>
要想理解第二大脑的真正含义,首先我们要了解人类的大脑。这里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,就是我们人类的大脑并不擅长死记硬背。怎么样,是不是想起以前语文书上的“并背诵全文”了?再想想你还能记得多少当年背下来的古诗课文?没错,你会发现,能背出来的课文和诗词你基本都能说出这些原文的含义,或者它们所描绘的画面,人物故事等等。也就是说,你之所以时隔这么多年还能记得它们,并不是记住了这些文字的排列顺序,注意,也不是你当时理解了它们的含义,最根本的原因是你产生了思考(不论有意或无意)。举个栗子,让你记得“一览众山小”的一般不会是上学时一次考试你没写出来“会当凌绝顶”被老师罚写了20遍,而更可能是你为了朗诵会上面对自己偷偷喜欢的那个ta能完美背出来,其实你的大脑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这句诗和当年的ta还有那场朗诵会链接了起来,导致你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了。而思考,恰恰是将一堆看似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,所以,我们人类的大脑其实更擅长的是思考,而记住这些知识是思考之后顺便发生的。
知识的本质是有用的信息。再来看看背诵这个过程,每次学一篇新课文时,第一件事一定是大声朗读课文,这其实是大脑在收集信息。然后,老师开始讲解生字的含义,段落的结构,作者用了什么手法,表达了什么思想等等,这其实是大脑在整理信息,或者说,把信息变成知识。最后考试了,你为了能考个高分,不用回家亲密接触铜头皮带,要让自己能在关键时刻想起这些知识,这其实是大脑在提取知识。
我的第二大脑,就是供我收集信息,整理信息,提取知识的一套仿生系统。
考试,是训练我们如何解决问题
来到社会需要解决的是社会问题,学生时代的考试,只是小范围简单规则下的竞争游戏。如果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装满知识的篮子,那这个游戏,用我们自带的篮子基本还是够用的。
而解决社会问题,需要的是具有体系结构的知识。那些知识不仅体量巨大,而且错综复杂。任何一个问题放在社会的职业层面,要做到处理起来游刃有余,都不是一两个大学专业能够轻松解决的,更别说单独的一门网络课程。这时你就会发现:
这些问题,使用第二大脑都会迎刃而解。
现在我们的大脑就节约一大部分能量用来更高效地思考,进而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,最后更专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上。